关于《丽水市瓯江大花园绿道规划》征询公众意见的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定于2019年10月18日至2019年11月16日,进行《丽水市瓯江大花园绿道规划》公示,现公告如下:
1、网址:http://gtj.lishui.gov.cn/
2、网上展示时间:2019年10月18日--2019年11月16日(30天)
3、反馈意见方式:
⑴书面邮寄: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处,邮编:323000
⑵电子邮箱:348905742@qq.com
⑶联系电话:0578-2668951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丽水市瓯江大花园绿道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为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推进诗画浙江和大花园建设,展现瓯江自然人文,构建发展和保护的创新示范,我局委托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丽水市瓯江大花园绿道网划》。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领导的指导、市直部门的高度支持、规划编制单位全力以赴、各县市区的鼎力帮助,最后形成规划成果。
二、规划范围
聚焦瓯江,支流发散,全域统筹,围绕“一主四支”骨干水系布局瓯江绿道网。“一主”:瓯江“干流”---龙泉溪、大溪、瓯江(龙泉、云和、莲都、青田四县市区),长约309KM。“四支”:瓯江“支流”---松阴溪-南溪约108KM,好溪约94KM,小溪约163KM(松阳、缙云、遂昌、景宁四县);鳌江“支流”---竹口溪-松源溪(庆元县),长约69KM。其中“一主四支”骨干水系两侧各5KM范围为瓯江流域绿道资源整合及线网布局重点范围。
三、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18~2030年。
四、规划目标
对标创建全国生态文明高地和世界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率先把丽水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有优美、空间格局优化、绿色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幸福、机制体制完善的大花园,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标杆和“诗画浙江”鲜活样板。
五、规划主要内容
(一)瓯江绿道网线规划。
1.规划背景和意义。瓯江绿道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诗画浙江要求下,丽水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园的重要抓手;聚焦瓯江流域是丽水实现乡村振兴,展现自然人文底蕴的重中之重;建设瓯江流域绿道,也是丽水构建河川型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支点。
打造瓯江绿道在于依托“一主”(瓯江干流),“四支”(松阴溪—南溪、好溪、小溪、竹口溪—松源溪)主要水系,形成河川公园体系的绿色纽带,将散步的滨河自然保护地、人文遗产、开放休闲空间串联形成一个“山水人文相融、产景城乡共兴”的国家公园系统。
2.形成规划结构和布局。针对我市各县(市、区)绿道建设各自独立、未成体系、重点不明等问题,通过瓯江干流串接整合龙泉、云和、莲都、青田等4个县市区沿岸绿道及资源,通过支流发散串接整合松阳、遂昌、缙云、景宁、庆元5县沿岸绿道及资源,形成“一主四支” 的总体结构,形成聚焦瓯江,全域统筹的瓯江大花园绿道全市一盘棋格局:
“一主”——瓯江“干流”:龙泉溪、大溪、瓯江(龙泉、云和、莲都、青田四县市区),长约309km;
“四支”——松阴溪-南溪约108km、好溪约94km、小溪约163km、竹口溪-松源溪,长约69km。
规划形成“瓯江绿道主线+县市精品线(特色支线)”的绿道网络布局,构成具有丽水特色的“瓯江翡翠绿链”绿道。规划瓯江绿道网总长度2785公里,其中瓯江主线总长1054.6公里(主线549.5公里,支流505.1公里),县市区绿道精品线(特色支线)56条,长1730.4公里。
3.串联各类资源要素。
依托上述线网,整合“一主四支”骨干水系两侧5公里内的自然保护地、历史人文遗产及开放休闲空间,构建瓯江河川型国家公园本底。梳理骨干水系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各类自然公园景区、历史人文遗产、开放休闲空间,通过多部门协调、多类型资源整合,构建3大公园子系统,形成瓯江河川型国家公园本底。
(1)梳理瓯江自然公园子系统。梳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等7大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形成瓯江自然公园子系统。
(2)建构瓯江遗产公园子系统。整合重要历史人文遗迹、历史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建构瓯江遗产公园子系统。
(3)整合瓯江开放休闲空间子系统。整合旅游休闲景区、农业休闲空间、城市绿地空间等资源,打造瓯江瓯江开放休闲空间子系统。
同时,绿道网规划串联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等3座主要山脉。联通瓯江干流(龙泉溪、大溪、瓯江),瓯江重要支流(好溪、松阴溪、小溪)及松源溪、安仁溪、宣平溪、小安溪等9条主要河流;串联紧水滩水库、滩坑水库2座大型水库以及25座其他大中型水库。
展现290个丽水特色资源人文资源点(其中自然资源118个,人文资源172个),沿线覆盖31处生态产业集聚区和1780个村庄,并以瓯江绿道网为基础,进行两侧5km范围缓冲覆盖区分析,惠及全市80%以上的农村人口。
(二)瓯江绿廊规划控制。
1.规划设计理念。
规划提出“多自然的瓯江翡翠绿链”瓯江主廊(瓯江干流绿廊)规划设计框架。
从山水修复、历史延续、产业振兴的角度构建瓯江绿廊的规划设计框架,实现“山水长青、人文荟萃、乡土振兴”的“瓯江画廊”。规划提出瓯江主廊建设三大目标:
山水廊——保护花园本底,构筑一流河川的山水廊道;
人文廊——打造文化名片,彰显丽水魅力的人文廊道;
振兴廊——贯通活力瓯江,联动乡村振兴的振兴廊道。
2.瓯江绿廊管控指引。
绿廊以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和景观性为原则,绿廊尽宽和因地制宜设置。绿廊系统控制区的宽度主要分为郊野和城镇两大类型进行分类控制,绿廊控制范围原则上核心廊道200米,景观控制廊道500米,景观协调范围1000米,景观资源整合范围5000米进行控制。
郊野型绿道绿廊控制以生态位核心导向,宽度设置上结合生物繁衍生存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宽度控制,绿廊核心控制区宽度一般不小于200米;城镇型绿道绿廊考虑我市沿溪滨水建设的实际和空间拓展需要,在宽度上保持一定弹性,主要结合城镇规划四线进行宽度控制,绿廊核心区宽度一般不小于20米。
(三)建设标准指引。
1.绿廊标准指引。
绿廊的宽度应按照“绿廊尽宽”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设置,绿廊系统控制区的宽度主要分郊野和城镇两大类型进行分类控制。郊野型绿道绿廊控制以生态控制为核心导向,宽度设置上结合生物繁衍生存的要求进行严苛的宽度控制,绿廊核心控制区宽度一般小于200米;城镇型绿道绿廊考虑到丽水城镇“沿溪滨水”实际建设和空间拓展的需求,在宽度控制上保持一定弹性,主要结合城镇规划“四线”进行宽度控制,绿廊核心控制区宽度一般不小于20米。在绿廊核心控制区范围以外,设置500米的绿廊景观控制区和1000米的绿廊景观协调区,加强绿道周边地区景观风貌的协调和提升。
2.植被标准指引。
主要包括绿道植被种植原则(对缺株或长势不佳的绿道沿线数目补植或更换;增加地被和低矮灌木层丰富规划层次;增加绿化和立体绿化,保证绿化全覆盖;局部留出开放空间,透出沿线景观风貌),对城镇型、郊野型和连接线绿化进行指引。对废弃矿山、陡峭和侵蚀区域提出生态修复指引,林相提升提出指引,对古树提出保护指引。
3.慢行道标准指引。
提出因形就势、借建并举、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
针对各类绿道,如郊野滨水型绿道(滩涂栈道型、滩涂汀步型、路堤结合型、悬挑栈道型)、郊野山林型绿道(缓坡型林中绿道、陡坡型登山绿道、林中栈道型)、郊野田园型绿道(田园村落型、田园道路型、田园栈道型、历史村落型、遗址栈道型)、城镇滨水型绿道(两级驳岸型、一级驳岸型)、城镇生态型绿道、城镇道路型绿道(分离型慢行绿道、综合型慢行绿道)、城镇遗址型、绿道连接线(景观公路型绿道、风景道型绿道)提出相应标准指引。
对各类铺装也提出相应标准指引。
4.驿站标准指引。
驿站系统规划目标:打造独具瓯江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体系”。
(1)国际标准的服务功能。驿站作为服务设施综合载体,采用分类、分级方式配置。一级驿站是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承担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功能;二级驿站是绿道服务次中心,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三级驿站是绿道服务点,主要承担休息服务功能。
各类级驿站建设示意。城镇型一级驿站应结合绿道沿线城镇、大型公园、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和主要景区布局。建设内容应包括游客中心、零售点、纪念品售卖点、餐饮、住宿、科普宣传点、公共厕所、医疗救助、治安点、消防站、自驾车紧急维修、停车场等,有条件的还可配套网络和充电设备等服务。用地规模应根据建设需要具体决定(控制在2000-4000平方米之间)。机动车停车场可提供30-50个机动车停车位。设置间距:5-8公里。
城镇型二级驿站依托城镇公园节点新建,或对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改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游客咨询点、零售点、餐饮、科普宣传点、公共厕所、医疗救助、自行车租赁点、自驾车自助维修点及自驾车停车场。用地规模控制在500-1000平方米之间;机动车停车场可提供20-30个机动车停车位。设置间距:3-5公里。
城镇型三级驿站应结合城镇休闲节点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游客咨询点、零售点、公共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用地规模控制在100-200平方米之间。设置间距:1-2公里。
郊野型一级驿站应结合景区或旅游区服务中心、大型村庄等。建设内容应包括游客中心、零售点、纪念品售卖点、餐饮、住宿、科普宣传点、公共厕所、医疗救助、治安点、消防站、自驾车紧急维修、停车场等,有条件的还可配套网络和充电设备等服务。用地规模应根据建设需要具体决定(控制在2000-4000平方米之间)。机动车停车场可提供30-50个机动车停车位。设置间距:15-20公里。
郊野型二级驿站应与绿道沿线村庄、农业园及现有设施紧密结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游客咨询点、零售点、餐饮、科普宣传点、公共厕所、医疗救助、自行车租赁点、自驾车自助维修点及自驾车停车场。用地规模控制在500-1000平方米之间;机动车停车场可提供20-30个机动车停车位。设置间距:5-10公里。
郊野型三级驿站应与绿道沿线景点结合非常紧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游客咨询点、零售点、公共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三级驿站的用地规模控制在100-200平方米之间。设置间距:1-4公里
(2)丽水特色的建设形式。以现有废弃民房、合作社等集体活动中心改造或依托交通枢纽、特色村落、特色景点和农业观光点等进行选址,对立面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和特色建筑符号提出引导,建设具有瓯江特色的驿站。
5.标识标准指引。
(1)国际水平的标识标准。以具体、可量化、适当、切实和时间规划为原则,将标识系统进行合理分类和布点,其中分类为指示标识(绿道指示标识、驿站指示标识、服务设施指标标识和导向性指示标识)、信息标识(绿道标识、驿站标识、服务设施标识、绿道导览图、绿道地图、区域指南地图、周边指南地图、景观介绍标识和科普教育标识)、规章标识(规章制度标识)和安全警示标识(安全警示标识)。
同时规划对标识设置的高度与视距、标识内容构成、图形标准提出相应指引
(2)丽水特色的标识形式。通过对山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提取,在标志材质、外观形式、LOGO和主题内容等方面体现特色元素。
(四)示范段设计示意。
同时,为加强规划引导,规划选取了部分区段(龙泉山水古窑)作为示范段,从选线的原则(特色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绿廊控制指引、服务设施布局、景观控制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五)中心城市绿道
对中心城市已建绿道进行评估,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主要从骨干游憩绿道、社区休闲绿道、滨水型社区休闲绿道、道路型社区休闲绿道、道路骑行道这五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布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