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国土资讯 > 图片新闻

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加速“跑” 丽水强化要素保障助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访问统计:   发布时间: 2023- 05- 10 11: 50 信息来源: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打印本页】 【关闭】

助力丽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是关键。2022年,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紧围绕省自然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智治,全方位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1.jpg

▲330国道铁耙山隧道效果图

想方设法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重大项目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过去一年,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靠前发力,积极发挥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作用,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聚焦精准配置,突出项目为王,切实保障扩大有效投资用地需求,全力保障项目落地,最大程度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我市完成330国道青田温溪至船寮段改建工程、235国道云和段改建工程、322国道景宁段改建工程等8个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报批,争取国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4003亩;争取省重大产业、存量土地处置等奖励指标4975亩及省重大产业、标志性公共设施项目用地计划指标847亩,保障浙西南粮食物资仓储物流园区、创新金融中心、碧湖工业园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超额完成多项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保障任务。

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着力用好国家核准的“三区三线”成果,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49.99万亩,其中产业平台规模约18.3万亩,占开发边界36.6%。新增城镇空间规模共7.25万亩,用于产业平台的约3.66万亩,占总新增50.5%。其中市区重点保障开发区万亩千亿平台已全部纳入开发边界,为市域发展争取最大发展空间。

期间积极会同发改、交通等部门和县(市、区)研透保留清单规则,争取107个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省级保留清单,实现重大项目跨山统筹和省级要素保障最大支撑,积极保障“十四五”重大项目上图入库。通过开展识别一般生态空间的优势资源,我市形成具有开发价值、开发条件的“一张底图”,作为重大文旅项目落地的空间指引,支撑“双招双引”,探索一般生态空间价值转化,深化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两山”转化实践试点。并且提前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保障服务;主动对接招商项目主体,精准服务“双招双引”项目落地;出台《丽水市经济运行“四个体系”土地指标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丽水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制度》,根据政策建立“指标池”,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一带”重大项目落地。

2022年,全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8435亩,同比增长44%。其中存量盘活利用挂钩和存量土地处置奖励指标3675亩,同比增长17.5%;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奖励101亩,同比增长557%;26县实绩考核奖励及特色小镇奖励等1200亩;重大产业奖励和预支478亩、标志性公共设施补助369亩、年底追加1010亩、扶贫异地搬迁专项1602亩,同比增长366%。

此外,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部署要求,稳妥有序处置耕地“非农化”问题、垦造耕地项目整改报备、编制耕地保护规划等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保障重大项目耕地占补平衡,使得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顺利审批。

2.jpg

▲缙云棠溪水库俯视图

争分夺秒加快项目审批速度

2022年11月23日,随着缙云棠溪水库用地预审的批复,丽水市用地预审和用地审批完成率在全省率先双达100%,提前一个多月完成攻坚任务。

审批快不快、流程长不长,直接影响着市场主体活力。近年来,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积极创新服务举措,全力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在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赛道上奋力跑出了“丽水速度”。

为帮助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规模、永农补划、耕地占补平衡等难点问题,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市、县(市)两级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以超常规举措推进百大项目用地报批进度。松阳抽水蓄能、景宁抽水蓄能、衢丽铁路二期3个“基金项目”先行用地审批实现“一天报省、三天报部、五天过会”的超常规审批速度,创造了我市报部用地审批时效新纪录。

依托数字化平台,我市高效推进百大项目攻坚。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将空间利用应用系统作为项目谋划、用地审批、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提高审批效能。按照不进系统不批地的要求,将百大项目用地报批纳入2.0平台进行集中攻坚,借助空间适配、合规分析等系统模块,330国道青田温溪至船寮段改建工程等9个用地审批类百大项目均顺利获批建设用地,新建衢州至丽水铁路衢州至松阳段等4个用地预审类项目完成预审报批,在全省率先完成双一百报批。

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积极优化规划土地审批手续,通过项目审批提前服务、优化公告公示流程等超常规举措加快审批,全面压缩审批时间,落实科技公园、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双高校建设提升工程、浙西南革命老区学前教育示范中心等专项债项目,为重大项目提速增效。主动加强与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对接,转变服务理念以全过程服务重大项目。“专班+模块”精准化业务指导,建立保供专班,设置用地报批、林地报批、占补平衡指标落实、规划额度管理、行政许可服务五个模块,分模块及时解决问题;提升服务效能,下放土地审批权,减少审批环节;实行多图联审、多测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重构审批流程;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制,畅通绿色通道。

过去一年,在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共同努力下,丽水共计13个项目纳入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占全省项目的7.6%。其中用地预审4个、用地审批9个,全市省百大项目用地报批完成率居全省前列。

“项目报批精准、务实、及时,政策力度和节奏更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多个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审批加速为项目落地争分夺秒,他们对项目在丽水的顺利发展更加有信心了。

3.png

▲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页面

用好资源提升要素保障效能

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落地,用好土地资源是关键。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积极推进存量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出台《关于印发丽水市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重点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破解土地资源“紧缺”和“沉睡”之间的矛盾,全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022年,全市消化处置2009—2018年批而未供土地7822亩,完成省厅下达任务数的115.9%;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152亩,完成省厅下达任务数的153.8%;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110亩,完成省厅下达任务数的191.8%;完成闲置土地处置847亩,完成省厅下达任务数的153.5%。

我市强化节约集约,加强临时用地管理。全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落实新批工业用地除负面清单外100%实行“标准地”供地。结合土地管理新要求,出台《丽水市临时用地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审批和管理过渡期政策》,会同执法支队启动临时用地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临时用地审批、监管、退出机制。适时调整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稳市场、稳预期”土地市场调控要求,主动加大与市场主体对接沟通,及时调整政策,顺应市场变化,激活市场潜能,全力助推出让地块顺利成交。政策调控多管齐下,2022年中心城区出让商住用地15宗,土地面积约603亩,土地出让合同价款约50.2亿元,为丽水经济的“稳”和“进”贡献了力量。

我市致力于提高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执行率,通过建立“一强双优”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全市系统促进经济稳进提质用地保障工作专班、局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等多项措施,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工作,助推项目用地报批和全市经济稳进提质。还聚焦国务院支持革命老区、省政府支持山区26县及重大产业平台、省级能级新区、省厅“一强双优”、省厅助力稳经济政策等政策包,用好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2022年,全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8435亩,其中存量盘活利用挂钩和存量土地处置奖励指标3675亩,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奖励101亩,26县实绩考核奖励及特色小镇奖励等1200亩。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将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增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围绕服务“共同富裕”主线,聚焦“五个重大”,做在先、走在前、当排头、挑重担,为全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自然资源保障。

4.jpg

▲丽水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