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山水工程”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
去年12月13日,“中国山水工程”被授予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十年旗舰项目”称号。其中,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梯田修复工程和青田县稻鱼综合种养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颁奖典礼上亮相。
“中国山水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生态治理的综合体系。作为该工程和体系的重要一环,丽水实施的瓯江山水工程,其包含的60个子项目均已开工并稳步推进,其中3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和1个水利项目已通过市级验收,逐渐成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响乐。
“共生”是这一场交响乐的内核,也意味着山水林田湖得到了完美融合。
在青田,稻花香里说的不止是丰年,还说出了年有“鱼味”。瓯江山水工程青田县稻鱼综合种养建设项目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针对青田县山区梯田系统灌排水设施年久失修、田埂容易倒塌破坏及田间道路窄小不全等现况,实施山区稻鱼综合种养梯田生态修复工程,将青田传统的“稻鱼共生系统”发扬光大,对有限的水土资源进一步整合利用。在这一系统里,水稻为鱼儿们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稻田里的鱼则发挥着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可以减少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互惠共生的成效。
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山、水、林、田”生命共同体。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工程则是将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5个功能区,通过对湿地公园及所在乡镇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改善湿地自然风貌,恢复种植条件,修复湿地水涵养功能,提升、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计划修复湿地面积4500亩。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湿地修复3000余亩,并计划建成多个生态引鸟池、生物多样性观测点、梯田稻鱼共生实验基地、梯田育秧大棚。
瓯江山水工程在保护中发掘、在利用中传承。
庆元县贤良镇位于瓯江源头区域,庆元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的子项目——“庆元林—菇共育生态示范项目”就在这里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其目标是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保护珍稀物种栖息地6750亩,建设林—菌、稻—螺生态共生示范区1700亩,以及抛荒地生态整治修复100亩。
该项目不仅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谓一脉相承。2022年,庆元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97万立方米,较10年前增加851万立方米。遗产地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1%,农田、村庄基本保持原貌,景观特色鲜明,生动践行着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瓯江山水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筹改善生态、治理环境,最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的成果惠及于人,这是一个闭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瓯江山水工程的实施,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注脚,工程不仅仅是去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与目标,而是希望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代人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让世间万物真正成为生命共同体。
据了解,通过实施瓯江山水工程, 丽水的生态保护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河道水质达到Ⅱ类水以上的比例从10年前的80.9%提高到100%;全市共有维管植物3687种、陆生脊椎动物635种、水生生物642种、陆生昆虫2608种、大型真菌2040种,物种多样性居全省之冠;云和梯田修复使得梯田自然风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村民回归创业,截至2022年底,梯田景区所在崇头镇已发展民宿175家,年营业额收入超3000万元,累计带动创业就业2000余人;缙云“茭鸭共生”系统亩产值高达2万余元,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带动就业3.5万余人;青田“稻鱼共生”产业面积已达8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