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国土资讯 > 自然资源简报

第七期(总第42期)(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专刊1)

  访问统计:   发布时间: 2023- 09- 15 09: 06 信息来源: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打印本页】 【关闭】

目 录


● 松阳县深耕践行“绿色生态之约”全力推进四都流域农田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建设

● 丽水市以“稻鱼共生” 助健康土壤

● 莲都区围绕“林”字做优“绿”字文章 以“绿水青山”书写“生态答卷”

● 简讯四则


松阳县深耕践行“绿色生态之约” 

全力推进四都流域农田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建设


四都源等流域是影响瓯江松阴溪支流水质的重要区域,解决该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对提高瓯江水质、修复松阴溪河道生态有着重要意义。去年以来,松阳县全力推进四都流域农田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9亿元,工程实施后可以保障四都源、五都源等四条河流主流长度24.14千米河道的生态流量并改善流域范围内其他河道生态。

一是增蓄扩容,提升水资源“能力”。该工程以区域为单元集中建设生态水源工程,在原四都源水源工程基础上对大坝进行加高扩建,工程扩建后,流域内每年可新增457万m3生态水量泄放,同时调配黄南水库420万m3水量解决流域生态用水,总生态供水量达877万m3,满足90%供水保证率的四都源、五都源等4条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需求,维护流域内的生态平衡。

二是生态改造,焕新水生态“颜值”。坚持分区防治、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重点实施四都源河道水土流失治理,突出生态效益。工程采取建设生态护岸2km,对原有3座堰坝进行生态化改造等技术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河道水面面积,打通河道生物栖息通道。同时,可改善松阴溪水质条件,为松阴溪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I类水提供保障,助推瓯江流域水质提升。

三是防洪保安,提升水安全“阈值”。原四都源水源工程下游河道现状防洪能力仅为5-20年一遇,本工程实施可有效提高四都源下游河段防洪能力,控制河道最大下泄流量不超过60m3/s,使四都源城区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使四都源水库下游四都源沿线望松街道、王村工业园等区域1万人,土地面积3.7km2将得到有效保护,确保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四是挖掘亮点,创造水环境“价值”。工程将通过植物与水环境相结合,配合建设步道等基础设施,融合生态景观等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安全”的水景观,提升当地形象,实现蓄水、生态、休闲等功能的目标。四都源生态水源扩建工程完工后,直接产生经济效益877万元/年,并结合生态水量泄放进行原有消能电站改造,提升发电效益。切实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市水利局、松阳县)


丽水市以“稻鱼共生”助健康土壤


稻田养鱼是典型的农业共生模式,“稻鱼共生”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获得稻鱼双丰收,同时还改善了稻田土壤生态环境,促进了我市山区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走出了一条“稳粮、养鱼、提质、增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之路。

一是以“稻鱼共生”改善土壤结构。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的觅食游动、钻洞筑穴等活动可以给稻田环境带来疏土的效果,对土壤的物理性质造成直接的影响,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从而改善土壤结构。

二是以“稻鱼共生”提高土壤肥力。鱼类在田间的觅食减少了杂草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并且它们排泄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稻田种养中投喂的饲料,残留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其他养分的含量。稻田长期处于淹水状态,田块中长期保留的水层能减少养分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肥力。

三是以“稻鱼共生”增加土壤生物。与常规稻作模式相比,稻鱼共生系统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得到显著提升。此外,稻鱼共生系统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孔隙度、容重、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等,这些作用可通过改变土壤动物的栖息地环境来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群结构,如稻鱼共生系统中瓢虫和草蛉等地表捕食者的密度均高于常规稻作模式,促进了农田生物多样性提升。

(市农业农村局  吴东涛)


莲都区围绕“林”字做优“绿”字文章

以“绿水青山”书写“生态答卷”


近年来,莲都区通过开展平安森林、诗画森林、富民森林、活力森林、碳汇森林“五大行动”,勇当“林长制”探索的先行者,全面推进“林长”治林,切实做到一山一水有人管、一草一木有人护。目前,莲都区现有林地面积153.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74%。

一是致力于“增绿”,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整体规划,在环城周边山体、瓯江流域等展现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区域创新性开展森林生态修复和保护,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一方面,充分挖掘国土绿化空间“增量”;另一方面,关注原有绿化面积的布局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近三年,莲都区添绿1.86万亩,森林提质21.7万亩,山川大地“美颜”24万亩,为母亲河瓯江两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1.5万亩,筑牢莲都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致力于“保护”,努力实现万物和谐共生。2021年,莲都区作为“全市唯一”被纳入浙江省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试点县;深入实施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项目,为全区古树名木“延年益寿”;管理好、建设好自然保护地,莲都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丽水刺背三节叶蜂、九龙奇腿蚁甲、丽水树蛙、丽水异角蟾等新物种在莲都被首次发现,濒危野生植物景宁木兰成功“回家”;救助的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市首位,野生动物肇事保险理赔年年增长。

三是致力于“双赢”,推进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近三年,累计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301.13万元、管护支出1113.08万元,惠及15个乡镇、193个村、农户37580户。发放国有天然林停伐补助487.09万元、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241.69万元,惠及14个乡镇、46个村、农户3575户。创建生态精品“912”工程,累计培育24个林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15个生态精品林产品,15个“丽水山耕”母子品牌运作商标。全区林下经济经营面积约4700亩,2022年林下经济产值达3.15亿元。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和市级森林休闲小镇2个,省级和市级森林人家特色村8个,省级生态文化基地3个,省级森林氧吧3个,市级林业体验园3个,森林康养小镇1个,森林康养特色村6个。                

(莲都区 毛伟英)


简  讯


★ 我市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发现浙江省鸟类新纪录。为实现生物多样性常态化监测,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创新构建基于物联网和AI识别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近日,百山祖国家公园监测样区AI鸟鸣自动识别系统鉴定出竹啄木鸟的鸣声,经确认,竹啄木鸟为浙江省鸟类新纪录。本次发现得益于市生态环境局采用的鸟类智慧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鸟类鸣声监测和AI深度学习自动识别技术,利用鸣叫的声纹特性对鸟类进行物种识别、种群监测,最终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模式,弥补了传统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的局限性。这一发现丰富了浙江省鸟类种类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市生态环境局 赵圣军)


★ 市农业农村局推行“渔政天眼”AI智能预警系统,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鱼类资源保护是农业共生系统建设的重要方面,禁渔护渔关系到鱼类资源修复,关系到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关系到瓯江母亲河的休养生息。去年以来,为了落实八大流域统一禁渔制度,精准及时打击电毒炸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等非法捕捞违法行为,市农业农村局一体化推行“渔政天眼”AI智能预警系统,在重要水域布控60个高清视频监控,每个摄像头可监测3公里左右河段。自系统运行以来,累计预警信息5260起,其中垂钓4326起,网鱼905起,电鱼29起,预警处置率99%,进一步提升对非法捕捞的监管能力,切实维护好水生生物栖息地,为水域生态环境提升保驾护航。

(市农业农村局  伍克高)


★ 庆元县顺利完成瓯江源头3乡镇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近日,庆元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调查范围为瓯江流域庆元片区贤良镇、荷地镇、张村乡3乡镇。通过调查,共纪录到高等植物1786种、哺乳动物20种、鸟类147种、两栖爬行动物58种、鱼类43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54种、陆生昆虫408种、大型真菌20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3种。此外,还发现了一批省级新记录种、属,进一步丰富了全省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库。项目成果为庆元县瓯江山水工程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对庆元县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庆元县 胡建强)


★ 松阳推广“稻+X” 生态养殖助农增收。近年来,松阳县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探索推广节本增效、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稻+X”新模式。如斋坛乡京梁村“稻蛙共生”共富试验基地,利用水稻和黑斑蛙的不同特性,进行一田多收、绿色生态的种养模式,大幅提高亩产效益,预计可达1~1.5万元之间,同时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均可增收150至180元。目前,松阳县发展“稻+蛙”“稻+虾”“稻+鳖”等“稻+X”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共计500余亩,并积极探索稻田综合种养多元化以及“稻+X”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力争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共富“稻路”。 

(松阳县 许桢)